交流研讨,互助共长
——第75期中南班第二次“小班研讨”纪实
3月12日下午,第75期中南班开展了第二次“小班研讨”活动,四个班共98名学员与大家分享了各自精心准备的报告。
一班学员中代伟主讲的《政府会计制度及实施路径》、杜延波主讲的《服务教学、服务师生,全力以赴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以贺州学院为例)》、滕忠萍主讲的《幼小衔接喜与忧》、马小佼主讲的《以人为本、育人有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长江大学谈心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四位学员的报告思路清晰、风格鲜明、观点新颖、视野独特。

二班学员中来自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胡崇芝的《打造优秀师资,服务教学科研》讲述了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经验、措施和改进思路;来自广西外国语学院杜红玉的《地方高校如何做好评估工作的实践与思考》讲述了以应用型转型发展为抓手,以合格评估为契机,大力推进学校各项建设的经验;来自广州美术学院张弦的《纪念碑雕塑中的红色经典与宏大叙事》,讲述了纪念碑雕塑的历史及个人参与红色雕塑创作的初心,让大家了解到雕塑艺术的魅力;来自河南农业大学郭娟的《创新体制机制,使思政课“立”“活”“动”起来》分享了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做法和效果;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赵观音的《简述思维导图及应用尝试》介绍了思维导图在工作中的运用,分析了其应用场景和比较优势;来自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李春海以《地方高校科研发展思路与探讨》为题,介绍了本校的科研发展思路,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思路。

三班学员中徐绍红主讲《双一流:建设还是培育?》,他认为大学和学科是“生命的共同体”,分析了开展“建设”的逻辑、价值和局限,并指出转入"培育"的机理、要求和途径;吴育生主讲《高校文化底蕴的传承》,解释了文化的概念,厘清了全球化和中国文化的关系,分析了高校的文化责任,他还以《漫话武大》为题简要介绍了武汉大学的历史人文、风光建筑等,带领同学们领略了武大之美;金学武主讲《民办高校学科竞赛管理改革实践》,以武汉工商学院为例,分析了学科竞赛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介绍了改革过程和主要举措;马强主讲《绿色祖国存于心,环保卫士践于行》,介绍了华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依托学科特色,以社会实践为抓手,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及综合素质,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和举措;张帆主讲《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 》,分析了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等数据,介绍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三个版本的变化,重点推荐每日健康饮食的“十个拳头”法则,以指导我们的健康生活;李海萌主讲《整合资源、抓好节点,一个中乐团的发展》,介绍湖北师范大学中乐团的发展经验;刘百陆主讲《如何处理新生退学问题?》,他以处置冲动想退学的学生为例,总结如何做学生思想工作,反思管理干部的对学生应有的态度,指出重塑学校人文精神,以生为本做好学校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班学员中来自河南中医药大学的曹珊《打造属于你的职业形象——服饰篇》为题,从仪表礼仪的重要性、基本原则、正装的着装规范三个方面,给高校教师的仪表礼仪、个人着装等提供了美的建议;来自广西大学的李海波以《烂摊子的华丽转身——借六力成合力 促学工显效力》,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分享了以借学生之力、同仁之力、领导之力、家长之力、校友之力以及新媒体之力实现华丽转身的成功经验;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曾希以《地学专业视角下"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结合专业优势和特色,围绕"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背景、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讲述了她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的实践应用和感悟体会;来自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的郭璐璐主讲《基于绿色引领的发展中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指导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将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着眼于绿色环保,组建专家团队,采用上门服务、集中指导、长期跟踪、驻点督导等方式指导清远市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等的情况娓娓道来;来自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韦志芬选择了《爱心妈妈联盟的魅力》主题,爱心奉献了关于联盟产生的背景、工作内容、资源优势整合以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所做出的资助育人模式培育与创新的探索;来自中原工学院柳素平的《爱和更爱》,讲述了她作为一个高校管理干部教学科研和管理之间的纠结与化解的案例,最后以“教学与科研、管理与家庭之间,是爱和更爱的关系;爱与更爱,不会此消彼长,只会更加强”的结论升华了高校管理工作者的辛劳奉献。

第二次“小班研讨”在热烈、和谐的讨论气氛中圆满结束,各班将分别推举出三名优秀代表参加主题遴选和大班分享。
(责任编辑:王凡 谭菁瑶)